俄军近日公布了“冰雹”多管火箭炮系统实施火力打击的实战画面,展示了其在战场上的猛烈火力,视频中,火箭炮齐射瞬间烈焰冲天,密集弹幕覆盖目标区域,巨大爆炸声与浓烟凸显出强大毁伤效果,该武器以其面杀伤能力和火力突然性著称,此次开火被视为俄军强化战场威慑、压制敌方态势的战术展示,同时也向外界传递出持续升级军事行动强度的信号。
俄罗斯国防部公开了一段“冰雹”多管火箭炮系统实弹射击的训练画面,视频中,数十枚火箭弹呼啸而出,瞬间覆盖目标区域,火光冲天、烟尘弥漫,场面极具震撼力,这一画面的释放,不仅展示了俄军现役装备的火力强度,也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俄军远程打击能力和战场战术的关注。
“冰雹”(Град,BM-21)火箭炮系统是苏联于1960年代研制并装备的122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至今仍是俄军及多个国家陆军的重要火力支援装备,其最大特点在于短时间内可发射大量火箭弹,实施大面积火力覆盖,尤其适合打击敌方步兵集群、轻型装甲目标以及后方补给节点,尽管是一款老装备,但经过多次现代化升级,“冰雹”依然在现代冲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公开的画面显示,俄军操作部队在野外训练场快速展开装备,完成瞄准与装填,随后实施齐射,整个流程熟练流畅,显示出较高的战备水平和操作素养,分析人士指出,这类视频的发布既带有训练成果汇报的性质,也不乏战略威慑的意图——尤其是在当前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
自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火箭炮系统一直是双方远程交火中的关键武器,乌军使用西方援助的M142“海马斯”火箭系统屡次成功打击俄军后方目标,而俄军则依靠“冰雹”、“龙卷风”等传统火力系统维持战场压制,此次选择公开“冰雹”射击影像,也被视为俄方对外展示其持续作战能力和军工储备的一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冰雹”虽已服役超过半个世纪,但其设计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部署,至今仍在俄军编制中占据一席之地,一套标准“冰格拉”系统配备40根发射管,可在20秒内完成一轮齐射,打击范围超过20公里,近年来,俄罗斯还推出了改进型号如“格拉德-M”,进一步提升了射程与打击精度。
现代战场环境也在不断考验这类传统武器的生存能力,面对无人机侦察、反炮兵雷达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威胁,火箭炮部队必须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否则极易遭对方反击,此次俄军公布的画面中也可见部队在完成射击后迅速转移阵地的过程,反映出其对战场存活能力的高度重视。
这类视频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军事观察员指出,俄军近期频繁公开战斗画面,意在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传递“一切正常、战力充沛”的信号,以缓解因战事拖延而带来的压力,但也有批评声音认为,此类宣传刻意淡化了战场上的实际损失与困难。
无论如何,火箭炮作为战场火力的中坚,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并未下降,尽管高技术武器不断涌现,但能够以较低成本实施面杀伤的传统火箭炮,仍被众多军队列为不可或缺的装备,俄军此次高调展示“冰雹”齐射,既是对自身装备可靠性的肯定,也是对潜在对手的一种心理震慑。
随着冲突形态继续演变,“冰雹”等经典火箭炮或将进一步与无人机、卫星侦察等系统协同,构成更高效的杀伤链,而此次公开画面,无疑再一次提醒人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火力覆盖仍然是最原始、也最有效的语言之一。
本文仅基于公开军事信息与专业分析,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