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地出现大规模蔬菜滞销,受疫情管控、交通受阻及市场供需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大量白菜、萝卜等应季蔬菜积压田间,价格暴跌仍难寻销路,农民面临血本无归的困境,辛勤劳作付诸东流,引发社会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应急助农机制的广泛关注,各方呼吁政府、企业与社会协同发力,打通运输堵点,拓展销售渠道,减少农民损失,守护“菜篮子”与“钱袋子”的平衡。
深秋时节,河南多地菜农迎来丰收,却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困境,河南多地出现万吨蔬菜滞销现象,田间地头堆积如山的蔬菜无法及时售出,令农民心急如焚,这一现象不仅直接冲击农民生计,也折射出我国农产品产销体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在河南平顶山、南阳、周口等蔬菜主产区,大白菜、萝卜、芹菜等应季蔬菜大面积滞销,由于销路不畅,许多蔬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地里,令人痛心,有农户无奈表示:“往年这个时候,采购车辆排成长队,今年却寥寥无几,价格更是低到赔本都卖不出去。”
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此次滞销现象并非偶然,综合分析,其原因错综复杂,首当其冲的是疫情影响下的物流受阻,近期部分地区疫情防控措施升级,导致交通运输不畅,外地采购商难以进入产区,当地蔬菜又运不出去,形成区域性供需割裂,有菜农反映,即使有订单,也找不到运输车辆和司机。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农民种植决策多依据往年经验,缺乏准确的市场需求预测指导,容易形成“盲目扩种-价格下跌-亏损减产”的循环,今年河南部分地区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又遇风调雨顺产量增加,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再者是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全国蔬菜种植区域增多和种植技术提高,各地蔬菜自给率提高,对外地蔬菜依赖度降低,加上今年全国气候总体适宜,多地蔬菜同时上市,形成市场竞争压力。
蔬菜深加工能力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河南作为蔬菜生产大省,蔬菜多以初级产品形式销售,缺乏深加工产业链来消化过剩产能,无法通过加工延长保质期和提升附加值。
面对严峻的滞销形势,当地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农业农村部门组织采购商与产区对接,搭建销售平台;交通部门为农产品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电商平台也加入助农行列,开展线上促销活动,一些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也自发帮助菜农联系销路,形成全社会助农的氛围。
但临时性措施只能缓解一时之痛,长远来看,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产品产销体系,一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准确的生产决策参考;二是要发展订单农业,以销定产,减少种植盲目性;三是要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提高农产品保鲜能力和辐射范围;四是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五是要探索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
此次河南蔬菜滞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科学精准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确保农产品产销顺畅,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计,也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稳定。
当我们在城市中享受着丰富多样的蔬菜时,不应忘记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的劳动保障着我们的餐桌,他们的困境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构建更加 resilient 的农业产销体系,让农民的汗水不会白流。
发表评论